广东丝苗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?-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企业资讯
广东丝苗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?
发布时间: 2021-04-07
点击数:23048
标签:丝苗米

大米,是人间质朴的美味。一碗晶莹洁白的米饭、一份葱绿蛋嫩的扬州炒饭、一锅腊味满满的煲仔饭,质的大米仿佛有双可以翻云覆雨的手,轻而易举便搞定了食客们挑剔的味蕾。


新闻7.jpg


广东质稻发展时间早,如今亦是如火如荼。丝苗米,已经成为广东质稻的代名词。那么,丝苗米究竟是怎么来的?它有什么特点?什么样的米才能成为丝苗米?带着满头的问号,听农财君为你一一道来。


曾经叫做“寺庙米”的丝苗米


“案进来,早熟有栋赤,有上造丝苗,有白谷仔颇佳。”清朝庚辰年(1820)版的《增城县志》出现过这样一句话,说明那时已经有丝苗米种植。


追根溯源,翻看史料记载发现,丝苗米是一个叫半叶的和尚培育出来的。半叶和尚原名廖弘,原籍福建,中过举人,因仕途不得意做了和尚。半路出家的廖弘不仅是个游方僧人,还是个水稻专家,除了研究佛经,爱好是云游化缘时,吃到好的米就把稻谷收集起来。经过多年的五湖四海漂泊,他手上积攒的稻谷种质资源不计其数。


当他云游到增城凤凰山的万寿寺时,主持推荐他到朱村镇(当时叫云母都)白水山的栖云寺。栖云寺下方就是白水带瀑布,他被这里的美景吸引,决定定居下来,不再云游。


栖云寺与白水带之间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湖,承接群山流下的无数山溪,湖边有几亩由和尚们开荒而成的半坡水田,半叶和尚就在这片田里做实验,多年之后,终于培育出非常质的稻种。因米粒的形状长而尖细,他就将这种米叫做“丝苗米”,山下的村民又叫“寺庙米”。另外也有人考证丝苗米由智深、半叶一高一矮两个和尚,分别培育出高脚丝苗和矮脚丝苗,则带有想象的成分。


丝苗米原产地自从日本飞机轰炸、和尚各奔东西之后就基本丢荒了,但山下村民一直在种植。那时生产队会划出一部分田种丝苗,每个人口会分到三四十斤丝苗谷做口粮。


那时碾米用生榨,保留了一层米皮,嚼起来特别有韧性。丝苗又叫红头丝苗,或者高脚丝苗,禾头红色,稻草特别长,收割之后要将稻草挑回家,须先一捆一捆扎起来,扎稻草的带子也是稻草,这条带子如果用其他品种的要连接三段,而用丝苗的只需两段。只可惜丝苗的产量特别低,亩产才二、三百斤,即使交公粮以一当二,也不划算,所以不可能种很多,也才显得珍贵。


现在我们吃的丝苗米已不是以前的丝苗米,以前的丝苗米已被淘汰,现在的丝苗米是经过水稻专家们改良培育的,1966年,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了塘竹7号、双竹占(后系选出“江西丝苗”)这两个矮秆、谷粒细长、米粒透明、无腹白的上等质米品种,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育成早晚兼用型质稻七桂早25。


广东的丝苗型小粒质稻米深受港澳和欧美等市场欢迎,享有较高的声誉,是广东出口的主要质米品种。广东丝苗米销往港澳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西欧、北美、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是当时广东赚取外汇的主要产品之一。


Copyright © 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  

技术支持:

粤ICP备2021069645号